11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方案》”)公开征求意见。《方案》提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千亿元以上规模的生态主导型企业3至5家。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更好满足电力、工业、能源、交通、建筑、通信、农业等多领域应用需求。
山东作为能源大省,新型储能产业也在全国领跑,未来如何跑出头部领军企业?如何持续满足各应用场景下的专业需求?山东坚持科学布局、积极引导、迎风而上。
站上产业“风口”
10月29日,山东海辰一体化零碳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举行,站上新型储能产业的“风口”。菏泽市与海辰储能在携手打造全球长时储能产业高地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全球首款千安时长时储能电池和系统一体化智造基地正式进入建设阶段。
“海辰储能在长时储能领域拥有技术自研能力,掌握长时储能核心技术,覆盖了从材料到电芯,再到系统全链条。”山东海辰储能总经理张庆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菏泽基地规划建设年产能为30GWh储能电池和20GWh储能系统的智能制造工厂,通过打造长时储能大基地,推动更多产业落地,不断形成产业集聚,推动菏泽打造成为全球长时储能产业高地。
据介绍,该项目立足山东储能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全产业链投资超130亿元,建设内容包含磷酸铁锂储能电池智能制造基地、PACK及储能系统集成产线、新材料生产基地、上游原材料生产基地,致力于打造储能一体化零碳产业园区。该项目的落地,将发挥产业链重点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集群式发展。
“我们将立足自身专业优势,全方位融入地方发展大局,在储能技术革新与应用探索方面持续深耕,加快构建菏泽储能生态体系。”张庆云表示,项目建成后,将有助于提高菏泽市储能产业水平,推动新能源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
“发展新型储能”在今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快新型储能产业布局和发展。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1.28亿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约86%。
当前,我国新型储能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政策支持力度大,市场需求旺盛。张庆云表示,作为专业储能领域的践行者,海辰储能坚持聚焦储能电池赛道,持续提供满足各行业应用场景下的专业化储能产品需求。
高效运转服务用户
“19时30分准时并网调峰……”在位于泰安市肥城经济开发区的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集控室内,电站开始进行压缩空气管道疏水、暖管、冲转升速等一系列操作,随后这些电能通过专用线路进入电网,点亮千家万户,这是该示范电站于2024年4月30日首次并网发电的情形。
新型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对推动落实“双碳”战略、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山东积极从多元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健全新型储能创新体系、拓展新型储能应用场景、壮大新型储能产业规模等方面,着力构建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打造全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新高地,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据中储国能(山东)电力能源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主任殷朋介绍,截至10月,该电站累计实验运行104次,已按计划完成了换热器、蓄热系统、发电机、膨胀机等核心设备实验测试工作,部分完成了系统涉网试验,包括启动响应、功率调节、电压调节、甩负荷、一次调频等,测试结果达到设计要求,运行情况稳定,设备测试结果基本达到设计值要求。
“从接到指令到发电设备100%高效运转,只需要6至8分钟,电站完成一次充电需要8个小时左右,可以连续发电6个小时,每小时能发电30万度,可满足20至30万户居民一天的用电需要。”中储国能(山东)电力能源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侯虎灿告诉记者。
拓展新型储能应用场景,为用户精准服务,山东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实现储能与新能源发电的深度融合,共同参与电力现货市场,解决风光大基地送出问题。全面推广“火电+储能”,支持在运火电厂合理配置新型储能,建设电化学储能、熔盐储热、飞轮储能、超容混合储能等调峰调频示范项目,提升火电机组电力市场综合竞争力。同时,统筹保障电网侧储能发展,因地制宜推动用户侧储能发展,促进“新型储能+”多元融合发展。
科学布局积极引导
202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公布并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提到,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发挥各类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这也是“新型储能”首次被列入《能源法》审议稿,体现了新型储能在能源行业中的重要地位。
新型储能路径的多元化以及储能市场的广阔前景,吸引了众多资本“跨界”,其中不乏多家新能源企业。宁德时代表示,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盈利水平相近,储能业务的增长速度较动力业务快。
纵观目前新型储能发展,无论是装机规模还是储能技术,在山东落地的不少项目都让行业瞩目。6月26日,全球最大新型储能基地在山东启动,该基地位于菏泽市单县黄岗镇南部的土山行政村,总投资额超200亿元,首创“盐电联营+采储一体”集群式开发模式,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体量3060兆瓦新型储能基地、世界最大规模盐矿定制造腔储能基地和世界首台(套)单机功率6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应鼓励储能电池及关键材料企业向可再生能源富集、矿产资源充足、运输条件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应用场景丰富的区域聚集,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实施示范应用场景拓展行动方面,建议推进电源和电网侧储能应用,积极鼓励火电合理配置新型储能,探索开展新型储能配合调峰、调频等多场景应用,此外可拓展风光储氢等新能源应用场景,拓展用户侧储能多元应用,积极推进新型储能技术产品在各领域的应用。
总体来看,新型储能仍然有着可观的发展空间,多地也在近两年加快新型储能产业的布局和发展。2023年3月,广东出台《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广东“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将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河南省计划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规模达到500万千瓦以上,力争达到600万千瓦。山东省日前最新印发《关于加快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500亿元。
“面对新型储能风口,应该引导各地区科学有序布局新型储能制造项目,依托研究机构开展行业运行监测预警,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此外,还需鼓励地方出台支持新型储能制造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发展的专项政策。”周勇建议,山东应加强组织领导、要素保障、财政金融支持和科研支持力度,完善新型储能参与市场机制。
据了解,目前山东对于符合条件的新型储能领域重大技术创新项目,预计纳入省科技计划支持范畴。对新升级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没有配套资金要求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按规定给予每个平台1000万元经费支持。对新型储能领域的新技术、新装备,优先纳入全省能源领域“三新”推广目录,支持新型储能领域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享受国家和省级首台(套)综合政策。(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戚晨)
初审编辑:孔秀
责任编辑:韩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