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予朋
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明确,2024年货币政策坚持支持性的立场,有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广义货币M2同比分别增长8%和7.3%,人民币贷款余额255.7万亿元。贷款利率明显下行,12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同比分别下降约40个和90个基点。信贷结构不断优化,年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3%和14.6%,继续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资本市场既是信心的“风向标”,也是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本期报告不仅回顾了2024年常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情况,还特别在专栏中介绍了两项资本市场支持工具落地情况。报告指出,下阶段将不断完善工具设计,更好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再贷款实现对金融“五篇大文章”全覆盖
整体来看,报告介绍,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统计局优化季度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式,防范资金空转,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提升信贷增长质效。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深入挖掘有效需求,加强项目储备和信贷投放,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支持经济回升向好。
在实现信贷平稳增长的同时,在优化信贷结构方面,去年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报告在专栏中介绍,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若干新的再贷款工具,通过设计适当激励机制,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同时也存在总量效应,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原则,服从于总量目标。截至2024 年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存续10项,再贷款余额6.3万亿元。在支持领域上,对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实现基本覆盖,并支持了房地产、资本市场等重点领域。
在肯定其作用的同时,报告强调,央行再贷款可以增强银行信贷投放和货币创造能力,但无法替代银行贷款。
“对于财政资金未能完全顾及、社会资金进入意愿不足而又急需加强资金支持的领域,结构性再贷款可以发挥引导作用适度补位;但解决好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需求,还需要商业银行更大程度发挥好自主性和前瞻性,不断提升信贷结构与经济结构适配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健康发展。”报告称。
两项支持资本市场工具已取得初步成效
202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创设了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工具,即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以下简称“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以真金白银支持提振海内外市场信心。
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末,互换便利共开展两次操作,金额合计1050亿元,支持证券公司自营股票投资规模明显增长。截至2024 年末,我国上市公司披露拟申请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近600亿元;2024年披露回购和大股东增持计划金额上限接近3000亿元,创历史新高。可以说,两项工具已取得初步成效。
报告指出,当前,金融监管部门在发挥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主体责任、证券基金公司稳市作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中国证监会组织相关机构积极参与互换便利操作,支持融资投资平稳发展,为A股市场引入增量资金;并协同中国人民银行有序扩大参与范围、丰富质押资产类别,对互换便利涉及的证券质押登记费实施减半收取,进一步提高机构的参与积极性。
展望未来,报告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金融机构完善对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的全方位、综合性金融服务,推动保险机构参与互换便利操作,并不断优化相关政策,提升两项工具使用便利性,更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将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转为“适度宽松”。2025年,转向后的货币政策将有哪些发力点?
报告指出,下阶段,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政策传导方面,报告明确,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好把握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注重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央行政策利率引导,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传导机制,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加强利率政策执行,提升银行自主理性定价能力,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下降。
稳汇率方面,报告再提三个“坚决”: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此外,报告表示,将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外汇市场韧性,稳定市场预期,加强市场管理。
初审编辑:季静静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