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山东面向未来,把握规律,用高水平科技创新全力塑造产业新优势。2023年,山东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达到145.2亿元,省重大科技项目中企业牵头比例超90%。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67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5万家、同比增长近30%。
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山东“四新”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数字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均居全国首位。全面落实各项创新领域惠企政策,为4.63万家企业落实2022年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1784亿元,惠及企业数同比增长约20%;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95亿元。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山东启动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全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全省新获批1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21家,居全国前列;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落地山东,全省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达到3家,居全国第二位。
用创新打破产业发展天花板
新年伊始,在齐鲁制药集团总部,伊鲁阿克片正在紧张有序地生产、发货,快速运达全国各大医院、药店。作为齐鲁制药自主研发的1类化学新药,伊鲁阿克片去年6月底获批上市,7月即在北京、上海、广州、济南等地医院相继开出首处方,为“钻石”靶点突变(ALK阳性)肺癌患者带来治疗新选择。“伊鲁阿克的拓展空间很大,新的适应症已经申报即将获批,海外上市工作也在推进中。”齐鲁制药副总裁、药物研究院院长张明会说。
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但又凝聚着人类健康的新希望,汇聚了制药行业80%的利润。山东是医药大省,要想打破天花板,带动产业跃升到更高质效的发展空间,必须突破创新药。“十四五”以来,我省共获批8个1类新药,数量居全国第三,新增销售收入超过40亿元。另有多个创新药正在报批中。
医药产业的积极变化,正是山东创新突破的缩影。“牢牢把握科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将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出关键技术攻关动态清单,每年组织实施100项左右科技重大项目。”省科技厅厅长孙海生介绍。
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技术取得突破: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全国唯一一个植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标志着我省在基因编辑领域技术水平领跑全国,正式驶向产业化通道;山东省港口集团全面突破码头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建成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青岛四方思锐开发的原子层沉积镀膜设备,是电子信息领域的工业母机,镀膜精度可达到0.1纳米……在多年厚积的产业基础上,山东再进一步,再上一层,用创新赢得更多发展主动权。
企业挑大梁,渐成创新“气候”
“自去年3月起,万华化学的尼龙12产品开始向国外汽车管路制造商批量供货。”万华化学研究院技术人员邵有国介绍,万华化学尼龙12全产业链的打通,有力保障了我国汽车、电子、能源等行业所需高端化工材料的自主可控,迅速受到国际市场的关注。
“正在和下游结合,进一步协同创新,拓宽应用,目前已在气制动管、新能源车冷却管等领域进行持续开发验证,也在光缆电缆、水接触、消费电子、运动休闲等应用领域进行探索研究。”邵有国说,尼龙12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增材制造、新能源汽车、油气管路、海底线缆等先进制造领域。经过9年的创新攻关,万华化学成为亚洲第一家、全球第二家掌握尼龙12全产业链生产技术的企业,其产品具备更高爆破压、更好本质安全性的突出优势。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挑起创新“大梁”。围绕“为谁创新、谁来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我省进行全链条整体创新部署:一手抓龙头企业,支持像万华这样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勇当“链主”,带动产业链上下协力攻坚,变“独木”为森林,形成创新“气候”;一手抓高成长企业,重点支持“三高一核心”——研发投入占比高、复合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高、拥有核心“硬科技”的中小企业,让好苗子加速成长。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科技领军企业2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600家,高新技术企业2.67万家、居全国第五位,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5万家、同比增长近30%、总量居全国第三位。预计2023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新增6000家左右,总量超过3.2万家,提前完成“十四五”双倍增目标。2023年,省重大科技项目中企业牵头的比例超过90%。
科技助力,发展动能加速优化。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1.37%,较2022年全年增长3.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2.2%,较2022年全年提高2.3个百分点。
补链赋能,聚力转化
“接到很多电话,省内外都有,现在已经和几个投资机构在进行最后的商谈了。”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实现方法学、工艺、设备全方位创新的光谱式高通量自动化血培养仪被省科技厅遴选为“山东好成果”并参加发布、路演后,济南国科医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姜琛昱收到了实打实的惊喜,“企业即将达成第一轮融资。融资后,我们就能快速推进市场化,把创新优势释放为产业优势,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真正的新质生产力。”
“科技成果转化是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科技成果只有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才能真正实现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孙海生说。2023年,省科技厅启动组织发布“山东好成果”,就是为好成果增信、赋能,帮助好成果对接企业、资本等各类优质市场资源和服务,聚力促转化,把好成果更快地推出去、用起来。从去年9月首次发布至今,已征集入库成果603项,遴选发布6批共30项重大科技成果。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我省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够通畅的问题,加快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技术交易、融资路演等“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全省已建设27家国家级、75家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2家国家级、10家省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累计培养技术转移人才5300多人。
聚焦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召开全省首届科技金融生态建设大会,出台科技财政金融协同服务企业创新发展20条措施,上线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签约银行18家,入驻金融机构72家,目前已为1067家企业提供增信评估、授信58.4亿元。
打开视野促转化,既要加速好成果在山东落地,也要帮助山东的好成果走出去。山东扎实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加强沿黄9省(区)联动,加快推进黄河科创联盟和黄河技术转移中心建设,2023年以来,挂牌黄河流域知识产权及科技金融项目915宗,成交金额6.04亿元。携手河南省联合争创鲁豫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推动鲁豫两省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宁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