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财 > 股票

让股市自我修复并不是最优选择

2008-04-18 11:52:00     作者: 秦合舫    来源: 北京晨报  

关键词: 股市自我修复
[提要] 由于中国股市的一些深层次特征,救市根本无需遮掩和回避,所需要考虑的只是救市的方式和时机。

    在呼吁救市的声音遭遇管理层冷遇之后,救市派开始在用词上斟酌是否换一种纠偏的说法更合适。其实,由于中国股市的一些深层次特征,救市根本无需遮掩和回避,所需要考虑的只是救市的方式和时机。

    首先,中国股市“新型+转轨”的特征,意味着股市的不成熟和自我约束机制尚不完备,依靠股市自身力量只能导致暴涨暴跌。当然,让股市在自我摔打中成长并走向成熟也是一种选择,但这并不是一个最优选择。

    第二,对供求的控制、对制度的推进节奏把握、对国有资产的证券化推动,都意味着管理层是在市场中,而不是超然于市场之外处于一个绝对监管的位置,管理层不但在市场中,而且在市场中占据最大权重,所以不应把股市看做一个完全的市场行为。

    第三,尽管管理层不可能对每一个投资者的资产负责,但对于整体性的国民财富变动负有无限责任,当市场出现因为无法自我修正而可能导致整体性悲剧发生的时候,政府之手应该介入。

    第四,放任无助于市场机制的更快形成,政府指导下的渐进式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形成的有效改革模式,具体到股市的市场化演进也同样如此。

    第五,救市并不意味着管理层对指数的管理。而在救市时机的选择上,实际上是把行动集合转变为决策集合,需要通过管理层这个平台达到共识,阻止集体非理性的发生。

    第六,由于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所具有的核心作用,资本市场的萎缩可能和经济滑坡或者受阻形成恶性循环。正如《人民日报》文章所言,股市不只是经济的“晴雨表”,还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反作用,对于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阶段,这个反作用可能更大。

    所以管理层不应该回避救市,所需要选择的只是救市的时机、方式以及在救市决策上的程序。如果这种救市方式来自于市场、专家、监管的普遍共识,就不应因怕被戴上干预市场的帽子而犹豫。

    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吴毅斐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