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20 11:23:00 作者: 王艳伟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基金公司专户业务急速扩容背后并非无虞,即使有强大的投研平台支撑,但投资经理的不足、销售困难,以及近期业绩普遍下滑,都令专户陷入难堪境地。事实上,与阳光私募相似,专户业务带着同样的难题走到了十字路口。
投资经理一拖多
据了解,目前基金公司的专户团队较之公募基金经理团队明显人数更少,多位投资经理都是一人同时掌管三四只产品,这与阳光私募的情况非常类似,已经基本成为行业内的普遍现象。
这一方面当然与基金公司的投研人才普遍不足有关,但另一方面,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专户与其他理财产品一样销售困难,基金公司有意让前期业绩好的明星投资经理再挂帅新产品,也是为了让新产品尽量卖得多一些。
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发售的一只专户一对多产品,在去年取得非常好的业绩,公司便趁热打铁,在同一家银行发售二号产品,仍由同一位投资经理管理,在前期的业绩示范下,二号产品果然销量不错。
当然,投资者也可能并没有实际享受到明星经理的服务。为了培养人才梯队,一些由明星经理挂帅的专户产品,实际上是由新手在管理,记者了解到,这样的情况也不在少数。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专户投资经理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坦言,他最多的时候曾同时管理过包括专户、社保和年金在内的十几只产品,“我一个人肯定管不过来,有几只就交给新人做了。”他表示,由于公募基金经理不能同时管理专户,而基金公司又不能放弃公募主业,将公募基金经理调到私募,在整个行业投资人才稀缺的情况下,只能让新手仓促上马。
深圳某小型基金经理的总裁助理曾对记者表示,专户普遍规模不大,固定管理费也不高,再加上最近几年整个市场的收益率不是很理想,公司也很难提到业绩报酬,所以投资经理年底的奖金会比公募基金经理少很多,所以这两年专户会比较难过。
多只产品靠近“止损线”
人才捉襟见肘,业绩也难出彩。在市场近期泥沙俱下的下跌中,不仅阳光私募受伤,基金专户一对多产品并未能幸免于难,近一个月里已有多只专户一对多净值跌幅超过5%,单位净值“破一”的更不鲜见。
来自招行网站信息显示,截至6月16日,嘉实绿色环保二期近一月净值跌幅最深,下跌了7.16%。这只成立于今年1月14日的专户一对多产品,在仅仅5个月后,净值就已跌破1元面值,至0.9518元,而在其后3月25日成立的嘉实绿色环保三期,净值也已经跌至0.949元,近一个月跌幅为4.63%。而长盛护本计划在过去一个月里也跌了4.06%,如今净值只剩0.875元,长盛基金旗下另一只专户,长盛招行灵活配置1号,目前单位净值也只有0.871元。
业绩最差的是易方达招行灵活配置1号,这只早在2009年底就成立的专户一对多产品,目前净值只有0.814元,近一年半时间里,该产品并未进行过任何分红,初始客户的本金已经亏损了18%。
据记者了解,一对多专户大都会设立“止损线”,这道线一般是0.80元。如果产品净值跌破0.80元,就必须将仓位降至零,以免净值再继续下跌。而近期市场持续走低,已令部分专户一对多净值接近这一止损线,这意味着,这些专户一对多正面临巨大的减仓压力,目前的仓位水平很可能已经很低,如果后市继续走低,专户一对多或可因固有的止损操作而减小损失,但如果后市止跌反弹,专户则会因仓位过低而错失小牛,被专户大力宣传的止损法,很可能反成为业绩增长的绊脚石。而与今年类似的群体性风险,在2010年时也曾出现过,相信以后也还会再有。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