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7 09:32:00 作者: 吴婷婷 来源: 证券日报
“这个月以来平均每天发12款理财产品,这个量明显比去年要多,而且平均收益率也较去年同期高出近1个百分点”,一位银行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持续攀高,随着6月日均存贷比的实施,业内人士普遍预计,此举虽能缓解月末季末理财产品发行冲高现象,但会进一步推高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值得注意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火爆发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券商等机构发行的类似理财产品的生存空间。
5月短期产品火爆
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5月,67家银行在境内共发行了1447款个人理财产品。从发行趋势来看,5月短期产品继续走俏。
统计显示,今年5月份6个月期以下产品发行量占比上升。3个月至6个月(含)期产品上涨2.81%,上涨幅度最大;1个月(含)期以下产品市场占比上涨0.34%;1个月至3个月(含)期产品上涨0.88%。
另外,5月份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858款,市场占比下降2.17%。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4月份的经济数据,4月份CPI同比增长5.3%,较上月5.4%的增长水平虽有所回落,但仍旧保持在5%以上的高位,普益财富认为,在物价形势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稳健货币政策的操作就不会放松。
在此市场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偏好较上月减弱,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市场占比出现下降。另外,与4月相比,5月受货币市场利率影响最为直接的超短期人民币债券类产品预期收益率出现上涨。同时,由于市场预期未来央行稳健性货币政策保持不变且信贷政策也偏紧,故3个月至6个月期信贷类产品预期收益率也上涨明显。
从到期产品收益率来看,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5月到期银行理财产品共计1276款。其中,保证收益型339款,保本浮动收益型157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780款。其中1071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中有3款没有实现预期收益率。
5月份到期理财产品中,表现较为突出,到期年化收益率达5%及以上的理财产品共计50款。从投资币种上看,人民币有27款,澳元有23款。 收益率较高的人民币款产品多为证券投资类、信贷类、股权投资类、票据资产类以及组合投资类。
光大银行有4款优先受益权的证券投资类产品表现较好,产品投资期限在300天至1.5年不等,其中有3款到期收益率为6.30%,剩余1款为5.60%。另外,中信银行有5款1个月以下期限产品到期收益率达5.00%及以上,产品投向涉及信贷资产、票据资产以及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澳元款较高收益率产品均为债券与货币市场类或组合投资类。交通银行有4款181天期澳元款产品到期收益率均超过6%。
挤压券商理财空间
根据普益财富提供的数据,截止到今年5月28日,已有6824款理财产品发行,已达到去年全年发行量的70%左右。
中国社科院陆家嘴研究基地金融产品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共发售产品7085款,基本已实现2010年全年发售量的72%。据估计,2011年前五个月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进行的信贷投放规模已超过5万亿人民币,平均每个月的募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
“在销售期(一般3天左右),理财产品是以存款的形式在银行账面上,所以一般月末、季末银行为达到存贷比监管要求,都会大量发行短期、超短期理财产品。从6月以来的数据看,实行日均存贷比监管后,银行发行产品节奏明显较5月要均衡,每天平均发10只产品左右。”某银行资管部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普益财富分析员方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大增主要是因为银行大量发行短期产品、超短期产品。产品发行的频率提高后同一时间内发行的产品总量必然会增大。
他表示,另一方面,由于监管部门对存贷比的监管加强,银行不得不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揽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理财产品的数量。他表示,日均存贷比监管实行后,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数量还会有所上升,但季末、月末冲高现象将有所缓解。
中国社科院陆家嘴研究基地金融产品中心王增武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在实行日均存贷比监管后,银行发行理财产品频率的波动不会像之前那么剧烈。
有分析认为,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都是投资于债券市场的保本类产品,收益率平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而货币基金和一些债券类理财产品无论在投资方向上,还是在运作方法上都有诸多相似之处,不仅如此,由于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更高,并且拥有渠道优势,银行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会冲击货币基金。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微博专栏)发现,银行理财产品的总规模2006年才4000亿左右,目前已达7万亿,而证券公司理财规模只有1270亿,阳光私募1000亿。上述数据已经清晰反映出资金主力已经成为银行的客户,且其增量资金主要投资于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
王增武博士认为,与券商、基金等机构相比,银行有着绝对的渠道优势,不过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第三方财富管理市场的兴起,银行的渠道将持续遭受冲击,但在短期内,银行的这种优势仍不能撼动。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