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1 15:51:34 我要评论
徐兴堂 来源: 新华网新华网北京7月1日电(记者 徐兴堂)被视为中国经济最大难题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从1月份的4.5%快速下降到5月的3%,出乎多数人的预料;而经济增速从去年四季度的8.9%降到了今年一季度的8.1%,同样出乎意料。
这两项指标基本代表了上半年中国经济的整体表现:跌宕起伏,有喜有忧,不同领域的表现常常出人意料。
如果说战胜通胀是去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中心的话,那么上半年的形势已经表明2012将是稳增长之年。很多专家预测二季度经济增速很可能会回落到8%以下,与年初设定的7.5%的增长目标已经十分接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5月的一次考察中强调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也说明形势已经非常严峻。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互动性的增强在经济下滑阶段显露无遗。以铁矿石为代表的资源性商品和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中国用户不断取消的订单使曾经在价格谈判中意气风发的供货商愁眉紧锁。
美国经济持续低迷,欧债危机日趋恶化,世界经济短期内看不到走出衰退的曙光。由此,海内外媒体都把目光聚焦在中国会通过什么手段稳住经济增速,并帮助世界经济走出泥潭。
世界寄望于中国,是因为尽管中国与世界一样面临重重困难,但它的基本面依然良好,经济增速下滑更多的是主动调控的结果。要实现增速回升,中国有充足的政策选择。
尽管今年以来中国已经开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但这两项数据依然处于高位,下调空间巨大。众多专家和机构预测,年内央行可视经济运行情况多次使用货币工具释放流动性,为经济增长“加油”。
中国健康的财政状况为刺激国内消费提供了财力支持,并且这种支持与节能减排、经济转型密切联系在一起。目前,中国已经推出新一轮节能家电补贴。农村医保体系的完善以及城市低保水平的提高也将为扩大消费注入新动力。
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最为立竿见影,在中国多年来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基建投资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会否因经济下滑而再次扩大投资成为上半年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一些西方媒体和经济学家,断言过度依赖投资会造成产能过剩和设施闲置等恶果,并由此导致金融危机。
他们的论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中国缺乏了解。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例,无论是公路、铁路还是水运,无论是发达的东部沿海还是欠发达的西部内陆,中国的基础设施欠账依然很多,几乎每一个项目竣工不久即达到运力的饱和。至于产能过剩,目前只存在于一些周期性行业,一旦经济回升,这些产能又将满负荷运转。
因此,加大基建投资依然是中国政府可以选择手段,事实上,今年以来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速度明显加快。但与上一轮4万亿元刺激计划相比,所批项目的行业布局更加合理,前瞻性更强。
尽管有预测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在未来几个月内将跌破7.5%的水平,国内外主流观点仍认为软着陆是可期的。
目前困扰中国经济的问题仍有很多,如房地产市场调控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地方政府债务负担问题,股市表现与经济增长脱节的问题,人们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以及欧美经济不景气带来的外需下降压力等。有些问题一旦爆发,将对中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
庆幸的是,中国政府的预调微调政策使很多问题得到缓解甚至化解。到目前为止,看不到中国希望通过放松房地产业调控来拉动经济的信号。尽管地方政府不断有放松调控的冲动,但每次都被强行压了下去。在地方政府债务可能会形成风险的时候,中央政府宣布收回地方政府的发债权。
今年以来中国银行系统的坏账确实有所增加,但这种增幅按比率计仍属微不足道,尚不至于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无论是盈利水平,还是风险准备,中国的银行都是世界上最高的。
尤其需要提到的是,中国的保增长是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新增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相当大的比例用于光伏发电、风电、核电等新能源领域。节能家电、LED照明等节能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均享受税收优惠和节能补贴。在这个过程中,落后的产能正逐步被淘汰出市场。
最受关注的金融改革也在保增长中触及核心区域,利率市场化已经启动,人民币汇率波幅继续扩大,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份额迅速上升,民间金融改革试点正逐步推开。
从目前看,中国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依然在于欧债危机会如何发展以及美国经济能否复苏。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微乎其微。今年上半年外贸情况虽稍好于预期,但仍然不是很快可以指望得上的增长点。相反,如果欧债危机走向最坏的结果,萎缩的外需甚至会下拉经济增速。
综合权威机构的测算,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将在7.5%至8%之间,6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将进一步回落至2.5%左右。相比“金砖”国家中的其他成员,这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而今年上半年采取的财政货币措施将在三季度开始见效,中国经济探底回稳的预期十分强烈。海外投资机构近期纷纷发布看好中国的观点并排队申请投资中国指标,可以视为例证。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