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4 08:55:00 作者: 李春雨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记者 李春雨 北京报道
近日,各家保险公司陆续发布的2010年年报显示,分保费收入再度大幅上升。其中,2010年,分保费收入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平安保险,同比上升幅度为61.9%。此外,太平洋保险的分保费收入同比上涨了46.3%,人保财险的上涨幅度为22.8%。
而国际业务占分入业务的比重情况,各公司情况有所不同。其中占比较大的是人保财险。2010年人保财险年报显示,其分保费收入为3.7亿人民币,总保费收入为1543亿人民币,所以即使按国际业务占分入业务100%的情况来看,其保费收入也不到总收入的1/500。事实上,中国保险业正在通过分入国际业务来进军国际市场。
分保三巨头
在涉及分入业务方面,每个公司的态度和风格都显得很不一样,或者保守或者激进。
自6年前成立再保部以来,人保财险分保费收入就逐年上升,并在2008年实现了飞跃性发展,保费直涨上亿,直到2010年步子稍有放缓。年报数据显示,2004年人保分保保费为600万,至2010年已经达到3.7亿。
“在我们的分入业务中,国际业务还是比较多的”,人保财险人士对记者称,“国际业务这一块,我们跟平安的风格比较接近,稍显激进,太保比我们保守,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做得和我们的市场地位相称”。
和人保财险分保费收入相近的另一家公司是平安保险。
平安保险自公司成立就设立了再保部,但平安再保部人士称“国际业务只是很小规模的有益尝试,占比不大”。
2010年平安保险分保费收入为2.17亿, 而2005年仅有1511万。平安再保部人士称,“过去几年内,分保费收入均实现了盈利。”
而太保在分入国际业务上则显得更保守,没有明显的扩张。
太保分保费收入从最初2006年的2600万发展到2010年的9800万,速度较为平稳。年报数据显示,太保2010年分保费收入为0.98亿,2009年0.67亿,2008年0.64亿,2007年0.68亿,2006年0.26亿。
分入风险管控
近日,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对本报记者表示,“如果把国外的业务分入进来,风险始终都是在国内,而中国保险业目前完全有能力去海外开拓国际业务,为什么不直接出去做好本国在海外企业的保险服务呢?因为中国的再保险体系本来就很薄弱,所以再保险业务不一定是好业务。”
然而,记者了解到,尽管如此,业内人士却很看好国际业务。
“国际业务我们都非常乐意去做的”,在今年日本大地震对分入国际业务造成打击的情况下,前述人保财险人士依然表达了对国际业务的看好。
“国内的市场还很不成熟,僧多粥少;国外市场比国内规范,而且定价也高”,前述人保财险人士对记者称,“从长期来讲,如果我们要到外国去建立公司,我们首先要了解国际市场,所以做分入是一个窗口。另一方面,有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中资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服务,肯定找原先合作的保险公司比较方便。”
相对于人保的看好,平安再保部人士则更强调应该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开展国际业务。她说,“国际业务没有好和坏,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能力去做、有办法去定价、有技术去控制风险。”
针对业内人士认为国际业务利润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保险系副主任刘新立对本报记者称,“利润是回报和风险的综合函数,如果只看回报、不看风险就认为国际业务利润高,这样并不合理。”
保险业看天吃饭,很难由一年的业绩看出其经营的好坏。但要做国际业务,就是进入了一个相对不熟悉的市场,在人力物力财力还不够、加上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能做好风险管控?
前述人保财险人士称,他们主要靠再保险经纪人提供的资料来筛选项目,发生灾害时首先由原保险人定损,分保赔付的数额主要依赖于公估机构的判断,因为目前盘子还不够大,所以没有派遣自己的人员去现场考察或查勘。
同时,刘新立称,“承担国际分保,一定要对所承担的项目有相当多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估。在缺乏人力的情况下,选择一个恰当的有经验的经纪人很重要。”
郝演苏则认为,“做再保险业务风险有多大主要还是看原保险业务怎么样。如果原保险人都是品牌公司,风险相对就较小,但是一般,强势的原保险人不会和中国人做生意,首先你自己要是一个品牌公司才有可能。”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