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中国银联 > 新闻动态
本站搜索:

中国银联与国家旅游局携手多方打造旅游支付服务新平台

旅游主题银联卡——中国旅游卡亮相北京

2012-07-18 11:28:00     作者: 通讯员 段好勇    来源: 大众网  

关键词: 中国银联 国家旅游局 旅游支付服务新平台
[提要] 7月16日,中国银联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多家金融机构及旅游相关企业,在北京推出旅游主题银联卡——中国旅游卡,整合全国及境外旅游消费资源,打造旅游支付服务新平台。
    7月16日,中国银联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多家金融机构及旅游相关企业,在北京推出旅游主题银联卡——中国旅游卡,整合全国及境外旅游消费资源,打造旅游支付服务新平台。同时,各方共同宣布启动中国旅游卡的宣传推广工作。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中国银联董事长苏宁、总裁许罗德,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李晓鹏、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蔡华相、中国银行信贷风险总监詹伟坚、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朱小黄、深圳发展银行副行长吴鹏等嘉宾共同出席了发卡及宣传启动仪式。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部署,进一步加大金融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提升旅游业的金融服务水平,中国银联与相关各方一道,在吸收此前发行多款旅游主题卡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新型旅游特色产品——中国旅游卡,打造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多领域的旅游支付服务平台。
    该卡除具备一般银行卡的支付功能,还通过全国及境外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资源共享,为持卡人提供景区、酒店、保险、购物等各类专属优惠和服务。主要包括:一是享受全国百家3A级以上景点刷卡购票折扣,以及近千家景点网上和电话预订优惠;二是专享全国百家酒店“订一晚赠一晚”、订房折扣、客房升级等;三是获赠旅游出行保险,如公共交通意外险、旅游不便险,以及享受购物保障;四是在全国千家及境外部分特惠商户购物消费,专享折扣、赠礼等丰富礼遇。首批发行中国旅游卡的机构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其他合作伙伴包括台湾“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千禧酒店、驴妈妈旅游网、新可安保修服务、永诚财产保险等。随着该卡的功能应用不断完善,服务商圈建设加快推进,更多金融机构等将陆续加入。
    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在致辞中表示,人民银行今年初联合多部委发布了《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相关各方改善金融服务,支持和促进旅游业发展。此次推出的中国旅游卡,是金融与旅游行业创新合作的重要成果,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平台,进一步发挥金融创新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旅游消费方面的作用。希望相关各方继续加大合作,在做好中国旅游卡发行和推广工作的同时,不断丰富服务内涵,完善用卡环境,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支付服务。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表示,推动旅游业无障碍刷卡及发行中国旅游卡,是国家旅游局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推进旅游与金融业融合发展,为境内外游客营造安全、便捷、优质、优惠的支付环境,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举措。中国旅游卡作为一张高品质、国际化的民族品牌旅游主题卡,对于提升中国旅游和中国自主银行卡的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旅游局将与中国银联等相关方面,继续开展旅游支付环境建设、用卡宣传等合作,更好地服务百姓旅游出行和消费。
    中国银联董事长苏宁感谢国家旅游局及相关各方支持中国旅游卡的发行和推广。他表示,旅游卡作为银联特色产品,以便捷、优惠的服务,受到持卡人喜爱。此次推出的中国旅游卡,通过整合境内外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涵盖旅游消费各个领域的优质服务,也为金融机构支持旅游业发展、社会各界参与共建旅游支付环境搭建平台。
    中国银联总裁许罗德在致辞中表示,中国银联将继续加强与国家旅游局及相关各方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中国旅游卡的发行和推广,完善支付服务商圈,实现金融业与旅游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李晓鹏代表发卡机构致辞。他表示,中国旅游卡汇集了各方优质资源,为持卡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旅游支付服务,同时有助于金融机构的业务延伸到旅游行业,拓展了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应用。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在内的发卡机构,将以中国旅游卡的发行为契机,在积极宣传推广中国旅游卡的同时,加大产品创新,拓展商户受理,提升服务水平,将优质的金融服务带给更多持卡人。
李平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