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最新播报

消息称部分燃油税有望划入新能源产业基金

2009-10-28 09:42:00    作者:   来源:中国证券网  

【编者注】新能源产业基金:由新能源商会牵头,知名会员企业共同倡议发起的“新能源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将主要对未上市新能源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提供经营管理服务,促进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编者注】新能源产业基金:由新能源商会牵头,知名会员企业共同倡议发起的“新能源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将主要对未上市新能源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提供经营管理服务,促进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其投资方向一是解决新能源产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促进新能源产业新技术的研发;三是支持新能源产业大企业横向并购联合。目前,该基金还在进行申报。

  燃油税:是指对在我国境内行使的汽车购用的汽油、柴油所征收的税,实际就是成品油消费税。它是费改税的产物,是取代养路费而开征的,其实质是汽车燃油税。简而言之,就是将现有的养路费转换成燃油税,实行捆绑收费。

  备受关注的新能源产业基金的运作正在加码进行中。

  据CBN记者独家了解,一部分燃油税将可能用作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该想法已被纳入了新能源发展规划草案中。但由于规划尚未正式露脸,因此燃油税的这种新用途还未最后敲定。

  记者获得的消息是,政府可能把燃油税的收入划出一部分,单独成立专项基金用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此工作可能由财政部来主抓。不过,截至记者发稿时财政部尚未证实该说法。

  我国此前曾使用过“电价分摊”机制,来扶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电价分摊机制的核心是,每度电的电费中,含有了可再生能源的附加电价。

  “2007年、2008年这笔附加资金分别是每千瓦时0.001元和0.002元。若以2008年全国发电量34万亿千瓦时计算,补贴资金约60亿到70亿元。”东方证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说道,电价关系到民生,不可能经常上调,如果遭遇到经济不景气电价还会下降,而分摊机制就是纸上谈兵了。所以,需要想一些其他方式对可再生能源做补贴。

  中国节能投资公司的一位高层还向CBN记者表示,尽管政府有每度电2厘的资金用作新能源补贴,但这笔钱今年可能都入不敷出了,“新能源涉及面很广,以前资金用在风电上或许没问题,但政府还要发展光伏、生物燃料等一系列的新能源产业,它们都需要扶持,资金需求也更大。”

  他表示,其实为何太阳能上网电价迟迟未能定下来,一个原因可能也是政府在考虑电价补贴该从哪里来的问题。

  “若太阳能的上网电价定得太低,就不会有企业愿意去投资这类项目,因为企业无法保证正常8%到10%的收益率。若价格定得过高,政府的财政支出又可能增加。”

  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可能要占整体发电量的15%,“这个量是很大的。中央如能很好地解决补贴问题,地方政府也会拿出一些支持方案来。这对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无疑是有帮助的,而燃油税补贴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这位高层补充道。

  “燃油税”并不是一个新税种,实为成品油消费税。

  今年1月1日起,我国进行了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改革的一个关键内容就是大幅提高汽柴油及其他成品油的消费税。

  按照我国去年汽油、柴油6347万吨、1.33亿吨产量这一数字测算,假设全部产量都转为销量的话,仅从汽柴油征收燃油税的这一个环节,就能带来2125亿元人民币左右的收入。

  “总的燃油税规模可能会大于2125亿元这一数字。被提高征税的还包括其他种类的成品油,如每年2200多万吨的燃料油(资讯,行情);而且,每年的汽柴油销量可能还会呈现上升趋势,这些情况都未计算在内。”招商证券研究员裘孝锋指出。

  其实,早在去年年底开征燃油税前夕,国务院已要求新增的成品油消费税(即燃油税)专款专用,由中央统一管理。

  征收燃油税的同时,我国的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也同时取消,光大证券研究员杨华超告诉CBN记者,“据我们测算,我国养路费的年收入约900亿元,这900亿要从今年的燃油税中支出。”   

吴毅斐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Baidu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