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2 11:01:00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从各地的情况来看,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哪个地区、哪个产业、哪个企业前几年在升级、转型方面做得好,这次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就小,甚至是逆势上升。所以,现在应该把主要的注意力转向加快创新,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和整个增长模式的转型。
创新牵涉到的问题很多,有两个问题希望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领导注意——
第一件事,要发挥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性作用。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小企业更是主体中的主体。从生产来说,规模经济仍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像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它的边际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你增加一个产品,几乎是不需要成本的,所以它的规模意义非常重大。但技术创新可不是这样,规模往往是不经济的。西方国家的技术创新主要是来自小企业,我国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国家统计局和工商联前几年有一个调查,70%以上的技术创新都是来自中小企业。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原因有两条:一条就是发明人希望实现自己的目标。大企业为保持整个企业的步调统一,一定要有很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样就束缚了创新人员。另外一个问题,企业规模越大,创新人员得到的回报就会打折扣,这叫做利益关系的疏远化。
所以,我们要推动创新,一定要帮助我们的小企业,让他们能够上来。当然有争论说,你给小企业特殊政策,是不是违反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的要求呢?这不对。因为小企业它有一个外部正效应,就是它使得整个市场能够活跃起来。
第二件事,就是各级政府如何在技术创新、提高效率上正确地发挥作用。除了加强扶持力度,还要讲究方法。
首先,政府应该去解决增长模式转变的制度性障碍。简单地说,所谓的制度性障碍就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从正面说就是建立一个尊重规则和法治的市场环境。
其次,政府的扶持方式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据我观察,我们有些不该为的为了,有些该为的没有为。比如设立行政许可、设立市场准入,好像不应该“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没有法律明文禁止的,就可以干,这叫“非禁即入”。
第三,不能指定技术路线和产品路线。这是很危险的一个事情。比如,在发展高清晰电视方面,日本通产省认定发展模拟信号模式,结果被美国的数字信号模式超越,落后整整一个时代。我们有本事说看准了什么就是什么吗?不一定。
——根据吴敬琏在日前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记者 赵永新)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