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9 09:15:00 作者: 山东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来源: 大众网-大众日报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体系重新建构与布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和以金融、保险、中介、会展、旅游、创意、文化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空间集聚优势不断提升,以人为本的产业价值链创新和结构转型明显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必将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现实选择与战略需要
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山东面临不少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一是集群创新性不高。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山东产业集群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相比,城市群规模偏小,档次偏低、布局偏散,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制约着山东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水平的提高。二是融合度不够。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第一,但传统制造业比重较大,优化原有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实现传统制造业内部重组融合以及传统制造业与高新产业、网络产业、文化产业等方面的融合日益迫切。三是合作性不强。胶东半岛高端集聚区、济南都市圈、鲁南经济带、黄河三角洲、山东半岛沿海等五大区域覆盖地域广阔,涉及领域、牵扯部门众多,区域合作发展机制相对滞后,部门间、行业间、区域间各自为战,人力、物力、时间成本巨大,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缓慢,影响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更多地关注世界产业发展前沿,在更高起点上谋划产业发展格局,把握先机,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努力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升级,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新的条件。
国内经济转型的现实需要。自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进入新一轮的经济转型期,转方式、调结构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十一五”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先后批复了若干个区域规划。这些国家级区域规划具有明确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国家层面的政策示范意义,力图通过重点战略规划重塑中国的经济版图。国家在山东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一方面优化了中国沿海区域的经济布局,成为中国区域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面对全国众多新兴经济发展板块的强势崛起,山东必须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重新洗牌的激烈角逐中突围,打造发展新引擎,提升山东区域综合竞争力。
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选择。。2008年,省委作出了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为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9月,提出了“一线三点”的总体思路,对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作了高度概括。“一线”,就是“以推动和实现科学发展为主线”;“三点”,就是“坚持高点定位,强化多点支撑,实施重点带动”。“一线三点”工作思路适时提出,是恰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之时,在全国科学发展的崭新背景下,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起点上,勾勒出的山东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框架。这一战略思路与工作布局搭建起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可靠载体,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平台。
打造山东经济发展新优势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使山东区域经济由过去侧重于陆上布局转向陆海统筹发展,拓宽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提升了山东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层次地位,为山东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坚持海陆统筹、沿海与内陆联动。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为统领,加快整合海陆要素资源和重大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沿海与内陆联动、海陆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推动海洋经济、沿海地区加快发展,带动内陆腹地开发开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济南、莱芜、菏泽等内陆地区作为联动区进行规划以海洋产业链为纽带,在内陆地区规划、建设28个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促进主体区和联动区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形成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优势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建设日照精品钢铁基地就是海陆统筹、沿海与内陆联动的生动案例。“十二五”期间,山东将加快压缩济钢、莱钢等落后产能,着力搞好千万吨级日照精品钢铁基地建设,将沿海钢铁产能占比由2009年的不足20%提高到43%以上。
培植区域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把区域发展与产业培植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各重点区域以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为依托,着力培植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推动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挥土地、海域后备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全力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高端产业集群,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鲁南临港产业带,充分发挥日照港深水大港和陆域宽广的优势,做大做强现代临港经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方面突出加快省会济南建设,做大做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省会经济;另一方面加强经济圈内各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产业整合与集聚。
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山东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加快重点区域发展的根本途径。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充分发挥海洋科技优势,积极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集烟台海洋工程研究院等15个海洋科技领域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重点突破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仪器仪表装备制造、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目前,青岛市“蓝色硅谷”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批新的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相继落户青岛,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引领蓝色经济发展的局面初步显现。
大力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加快重点区域建设的重要保证。山东在实施重点带动战略过程中,按照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联动、信息共享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原则,注重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条块分割,加强区内统筹协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城市发展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信息网络建设一体化,着力构筑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如今,“对接”、“互动”在山东成为热词山东各重点区域之间呈现出融合发展、错位发展、一体化发展态势。如拥有792万亩未利用土地资源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通过设立“飞地经济区”,承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转移,促进了两大经济区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和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围绕加快重点区域发展,山东从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深化用地用海管理制度、海洋综合管理模式、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开展金融、投融资、财税、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创新,通过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重点区域科学发展。积极构建区域产业金融平台,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相继设立了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分别为200亿元、300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区内产业发展。山东把扩大开放作为推进重点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蓝黄”两大国家战略金字招牌,提升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水平。在对内开放方面,积极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国内发达地区的对接合作。在对外开放方面,推动各重点区域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目前,山东正在积极推进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建设,争取与日韩之间的经贸合作向更加紧密方向发展。山东与韩国京畿道已率先建立自由贸易区先行区。
201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分别实现生产总值18724.9亿元、5678.5亿元、15060.3亿元、14191.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3.3%、13.6%、13.3%、13.2%,均明显高于全省12.5%的平均水平。山东实施重点带动战略已取得明显成效,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正如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所指出的:“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是山东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化,有利于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经验与启示
紧紧抓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个关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近年来,山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思想的不断解放。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初“海上山东”建设战略的提出是解放思想的结果,那么,进入新世纪以来,“富民强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海陆统筹”、“一线三点”等重大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更是解放思想的生动体现。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适时提出并实施重点带动战略。胡锦涛总书记点题的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就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部署。这既是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发展思路的重大创新,也是生产力布局的重大调整,更是发展环境的重大完善和改革开放的重大进展。山东近些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无尽头,谋求科学发展的实践无止境。
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指针。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要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实现快速高效发展,必须在发展定位上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体现国家战略和山东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在发展目标上更加关注民生,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水平,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完美统一;在发展方式上更加注重通过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注重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获得发展新动力;在发展模式上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人与社会和谐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切实立足高起点、高水平、高目标这个定位。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目标,习惯于跳出山东看山东,把山东放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去认识,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放在中央对山东发展的战略定位和重要要求上去谋划,凸显了山东在国家发展战略格局中的新地位,开拓了山东开放合作的新空间,托起了山东跨越发展的新希望。
牢牢把握陆海统筹这个原则。山东加快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重在坚持陆海统筹的原则,并通过陆海统筹带动区域统筹。山东半岛作为海陆一体化考察的地缘经济,发展呈现出海陆互补、腹地支撑、海外连接、开放发展的重要特征。陆海一体的板块发展是山东发展的坚固阵地,已经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山东努力处理好陆地开发与海洋开发的关系,使陆地空间的开发与海洋空间的开发相协调,对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生产力配置,促进全省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突出抓好工作创新这个着力点。实施重点带动是山东发展战略的一次深刻变革,是以区域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新模式。创新发展思路和工作方式是实施陆海统筹的最大关键。从蓝黄两大引擎到各方面的区域发展措施,探索与创新是山东决策者的重大使命。正确的思路,来自对发展规律的精准认知,来自对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蓝色经济的理念就是对海陆一体经济的整合与提升,贯穿了陆海统筹、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等先进理念。由蓝色经济具有科技、经济与社会三重价值的特点所决定,要求陆海资源整合,发展产业,实现海陆统筹,开放发展。全面把握统筹陆海资源、产业和区位三重属性和生态、经济、社会三重价值,这是沿海区域协调发展思路的重要创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山东在工作方式方法上积极创新,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实践证明这些做法都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保证了蓝黄等战略规划与实施的科学探索和全新实践的开展。
(课题负责人:郑贵斌;成员:杨金卫、李广杰、张凤莲、石晓艳)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