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中资银行成外汇市场中流砥柱华尔街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蔓延,这次危机是传统国际金融市场转变、人民币向国际化迈步的一个重要契机。然而,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我国外汇市场的做大做强,尤其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的交易和风险控制能力更是关键。 经过几年的积累,我国外汇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商业银行作为外汇市场的主要交易主体也经历了逐渐成长的过程。围绕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现状,我们邀请了几位专家和业内人士进行交流探讨。 孙立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王子鸣: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广州分行高级交易员,2007年优秀外汇交易员 刘东亮:招商银行总行高级分析师 1 中资银行是外汇市场最主要的流动性提供者 《第一财经日报》:自汇改以来,我国外汇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国内的商业银行也开始抢占外汇交易业务。你认为,我国外汇市场近几年最主要的变化和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孙立坚:主要的发展在于我们的定价机制更加市场化。通过银行间市场向中外资银行询价,根据他们的报价引导中间价的走势,使中间价可以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虽然市场的价格走势并不起最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毕竟有了这样一个市场化的机制。我们境内市场对境外市场价格的引导作用也在加强,这都是更加市场化的表现。另外,推出了许多衍生品种,产品也有了较大的丰富。 王子鸣:其实从2005年宣布汇改之后的一段时间,外汇市场还是处于一个相对平静的状态,发展速度开始加快是从2006年开始到现在的3年时间里。包括市场规模、交易量、参与者以及交易模式都有了很大变化。除了做市商以外的很多银行都尝试寻找一些盈利的交易,交易模式的改变让人印象深刻。 在市场品种方面,最开始我们只有即期,现在有了远期和掉期,还包括一些其他的衍生产品,包括货币掉期、利率互换等。远期和掉期的交易在去年有了一个比较大的发展,过去的一年,人民币出现大幅波动,对很多公司和私人外汇使用者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很多公司开始利用衍生产品去对冲风险。 刘东亮: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感觉,变化主要体现在波幅的扩大上。汇率波动扩大后,外汇市场上开始出现人民币的自营交易。这是银行在公司正常的结售汇需求之外进行的交易,在汇改之前是没有的。 《第一财经日报》:由于我国外汇市场开放得晚,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资银行参与外汇市场起步比较晚,但是最近几年进步很快,你认为表现在哪些方面? 孙立坚:从一开始价格不变的固定汇率制度,发展到渐进的单边升值,再到现在汇率双边波动的加大,之后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也开始出现,银行需要逐渐适应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需要学习如何管理风险并从中寻找获利机会。通过慢慢的积累和培养,近几年银行在这方面的能力肯定有了很大的提高。 王子鸣:从交易对手的角度去看,中资银行的确表现出非常强的能力,除了传统的像中行、农行等人民币结售汇业务非常强的国有银行之外,其他的股份制银行也表现得非常积极,一开始就走在市场的前面。在远期、掉期等衍生品市场上,一开始外资银行参与得比较多,但2007年以后中资银行也开始非常积极地参与,成长很快。应该说中资银行是这个市场最主要的流动性提供者,在这个市场上扮演更加基础的角色,是市场的中流砥柱。 刘东亮:汇改之前,人民币基本是稳定的,不会有什么汇率的风险。但现在市场的波动加大,风险也加大了,对企业和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要求都提高了。对银行来说,经过这几年市场的洗礼后,风险控制能力和交易的经验肯定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2 进一步开放之前,需要将金融体系 做强做大做深 《第一财经日报》:目前中国外汇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商业银行开展外汇交易业务还面临哪些障碍?有哪些改进的建议? 王子鸣:与过去相比,外汇市场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要进一步市场化还有很多路要走,包括中间价的形成机制,以及波幅限制等方面。去年12月我们看到人民币汇率波动都触及了每日涨跌幅的上限,这些都是对人民币货币交易的限制。我们期待这些限制会逐步地放松,汇率机制逐步向汇率完全由市场供需来决定这个方向转变。 刘东亮:我觉得现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这直接限制了市场规模的扩大、交易主体的参与度等。但这一问题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监管部门的调控能力综合相关的,不是单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以后会慢慢地去解决,但是目前来看还是会以维持现状为主,因为在目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下,市场的整体形势显然不太适合去做这种大的调整。如果突然出现这样的政策上比较大的调整,可能会引发汇率的波动,或者资金出入的变化。 另外,现在市场上以交易性为目的的交易还是比较少的,主要还是为结售汇服务的市场,投机盘比较小。而在国际市场上,投机盘差不多占到九成以上,剩下的10%才是外界的真正贸易需求或者其他的直接需求的交易。 孙立坚:中国市场不像国外市场参与主体比较多元化,中国的远期外汇市场也好,即期市场也好,交易的机构都是控制着的,投机的资金是不可能进入这个市场的。 从一个真实的价格的发行机制来讲,一定要加入投机的力量进来,这样才能把真实的价格找出来。因此,这个市场还是要更开放。但另一方面,投机力量会造成大起大落,这对中国的金融市场承受能力是个考验。所以,在进一步开放之前,我们需要将我们的金融体系做强做大做深。当我们的金融市场成为一个海洋而不是浅浅的一盆水的时候,丢一两个石头进去所带来的冲击就不会引起大的波浪。 3 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 《第一财经日报》:目前有种观点认为,美国金融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契机,中国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我们看到国家开始在广州等七个地区试点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在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那么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来说,外汇市场的作用是不是会更加重要,也更加有利于商业银行外汇交易业务的展开? 孙立坚: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当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以后,首先就是从结算货币开始迈出货币主导权的第一步,但经济规模大只是给我们结算货币带来这样的空间和发展机会,人民币真正要走向国际化,还需要具有储藏货币的功能,成为金融资产的保值货币。至于结算货币怎么发展到储藏货币,这就涉及到太多方面。主要是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问题,还有就是人民币的定价问题,能不能通过市场的供需来定价,这都需要通过外汇市场来实现。现在中国还在实行资本账户的管制,人民币的自由定价也是暂时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还有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王子鸣:大家都觉得至少我们的周边国家都希望持有人民币作为一个储备货币,但是这一步要走出去,确实需要更多的基础建设。包括支付、结算的途径等,都要跟上。 刘东亮:人民币国际化肯定是一个趋势,随着我们国家实力的增强,人民币也会越来越受到欢迎。但人民币目前不是自由兑换的,所以其他国家持有人民币资产的话,就存在一种流动性上的障碍。只有实现了自由兑换,才能说人民币的国际化有了大的发展。 《第一财经日报》:从我国外汇市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方面,你认为下一步应该如何走? 孙立坚: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需要改进。我们选择了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但现在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市场化,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权重仍然偏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考虑怎么能使一篮子汇率的人民币定价机制真正体现出来,更多地钉住多种货币,降低与美元的关联度。但中国出口企业可能会受到影响,所以人民币的改革还要与我们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另外一方面,涉及到资本账户的自由兑换问题。这牵涉到我们自己国内外资生存的环境,以及人民币和外汇资产之间的衔接能力,要放开面临很多困难。现在还不能放开就是怕我们市场很容易受到投机资本的冲击,另外也怕出现国内资本大量流出的现象。有这种担心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金融市场没有做好,一旦放开,我们的金融体系受到的冲击就很大。所以放开之前首先需要将中国的金融体系做强做大,这样市场资金的进进出出影响也不会那么明显。因此对于我们的外汇市场怎么做,首先是定价权的问题,另外就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问题。 外汇市场是虚拟的东西,是货币与货币的互换,但这个货币兑换搭建起的舞台可能会冲击我们的楼市、冲击我们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所以第一步是先搞定价权,先从贸易结算开始,然后慢慢做强我们的金融市场,引入更多的外资机构来参与我们的市场,再慢慢放开进行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人民币作为储蓄货币的功能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人民币的市场化进程、国际化进程在中国经济规模做大以后是必须实现的,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做好准备。 刘东亮:我想首先是扩大市场参与主体,允许其他机构或其他类型投资者进行交易。另外,就是增加品种,现在除了结售汇、即期交易之外,主要就是远期的交易。可以在现有的远期、掉期之外,再推出期权产品,这是国际市场上很普遍的工具。此外,汇率波幅应该扩大,从去年12月初的那几天来看,现在的波幅是不够用的。但目前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动荡还没有结束,这时进行政策的调整时机并不合适,汇率的大幅波动或者现在开放市场都将对经济造成影响,等金融危机过去之后才比较安全。 编辑:吴毅斐
相关新闻
论坛精华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