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连平
摩根大通亚洲银行及金融服务研究部副总裁 陈舜
国泰君安金融行业分析师 伍永刚
截至8月29日,14家上市银行已全部公布上半年业绩,虽然商业银行在上半年投放了巨量的信贷,但由于净息差的收窄,商业银行“以量补价”的策略在上半年整体宣告失败。
近期,中国银监会陆续发布系列监管新规,以期从整体上控制银行业的风险。下半年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是否能够保持稳定增长?商业银行如何打响全年利润增长的“保卫战”?作为一个周期性行业,影响商业银行业绩的决定性因素是否会发生方向性转变?本期金融圆桌邀请了三位银行业研究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净息差:见底回升态势已显
上海证券报:目前有观点认为下半年银行净息差有望见底回升,您如何看待此观点?有哪些因素支撑银行净息差回升?这对商业银行下半年的盈利有何影响?
连平:下半年银行净息差的回升是可以预期的。我们预计今年银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可以达到5—10%之间。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下半年新增贷款之中票据融资还会继续被实质性贷款所取代,这会提高银行资产业务的收益率。这一点我们在7月份的信贷增长之中就可以看出,7月份整个信贷增量是3000多亿元,其中票据融资下降了将近2000亿元。事实上,这将近2000亿元的新增信贷是被实质性的贷款所取代了,考虑到这一因素,实际上7月份新增信贷达到了5000多亿元,这使得7月份银行贷款收益率有了相应提高。下半年估计这一现象还会出现,尤其是在第三季度,因为票据在第一季度发得比较多,到第三季度就陆续到期了,这对整个息差的扩大会有贡献。
第二,今年以来资本市场的回升尤其是IPO的重启,使得市场上对资金的需求明显扩大,有部分资金流到了资本市场,这带来了一个显著的影响:由于资金需求扩大,货币市场的利率明显提升,而各家银行都有相当大数量的资金在货币市场上运作,利率的上升使得商业银行资金业务的投资收益会相应增加。
第三个因素也跟资本市场有关。随着资本市场日趋活跃,存款定期化正在发生转变,定期存款的增速在放慢,而活期存款的增速在加快,这对降低银行的付息成本是有利的,也有助于扩大净息差。
第四个因素跟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和银行的定价政策有比较大的关系。对各家商业银行来说,这也是它们的策略,即对资产负债结构摆布的策略和资产定价策略的考虑。一般来说,银行的资产重定价要先于负债重定价,下半年去年多次降息之后的滞后影响会反映出来,这也将有助于扩大银行的净息差。
这四个因素对下半年净息差的回升会有明显的贡献。事实上,最近两个月,银行的净息差已经走稳了,可以预计三季度会逐步有所拓展,这对今年整个银行业的盈利提升是有好处的。
陈舜:今年上半年息差收窄是在预期之内,而下半年息差会见底回升也应该是在预料之中的事情。早在去年年底时,我们就预计今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息差收窄、第二季度基本见底,而今年下半年会回升。
从现有数据来看,今年5月份多数银行的息差已经达到最低点,6月份甚至有银行出现了几个基点的息差反弹,7月份则会进一步上升。
那么,支撑下半年息差回升的因素是哪些?第一,中国许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重新定价的期限不同。迄今为止,大部分贷款的重新定价已经完成;在定期存款方面,下半年将有40%左右会进行重新定价,会进一步降低银行成本。这些对银行息差是利好。第二,今年上半年银行贷款中票据占比达到20%左右,尤其第一季度票据较多,而今年上半年票据利率处于相对低的水平。在贷款结构方面,市场较为关心每月新增贷款,但事实上这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要远大于对银行经营的影响。随着票据逐步到期,我认为,即便银行下半年净新增贷款为零,但假设银行能把所有到期票据转换为中长期贷款,银行的收益率就能够提高300多个基点。从敏感性上来说,贷款中票据占比每一个百分点的下降,对银行息差收益就能提供1~2个基点的支撑。
第三,存款活期化趋势在今年5、6月份就日趋明显,这将使得银行平均存款成本下降。与此同时,包括票据利率等一些市场利率也正在回暖。所以说,今年下半年银行息差收益环比肯定会回升,约10~15个基点。
从银行盈利角度而言,就银行业2009年全年来看,息差每10个基点回升,将大约带动银行7%左右的盈利。由于银行息差是在今年第三季度逐步回升、第四季度再进一步向上,息差回升所带动的银行盈利也要随之打折扣、预计要打个二五折。
伍永刚:我们认为,下半年银行净息差是有望逐步回升。最主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银行议价能力有望回升;二是债券收益率曲线上移;此外,银行负债重定价落后于资产重定价,如今资产重定价大部分已完成;还有存款定期化接近尾声,部分银行在二季度已开始存款活期化。
下半年银行信贷增量少了,但信贷同比仍处高位,银行的净息差回升有助于银行盈利能力提高。这与上半年信贷海量增幅,但仍未实现“以量补价”是反对称的。
业绩现拐点 银行全年盈利有望增长10%
银行还是不倒翁 多发点钱何足奇
账户有变动短信通知 银行小服务保障大利益
银行有望重夺话语权
“行长当公关,银行也弱势”
银行“中考”成绩单有忧更有喜
银行打“擦边球” 亏了谁买单?
银行净利整体下滑 利好预期或面临重估
银行:息差催化业绩提升 中期关注融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