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退还没结束,公司还关着门,工人还在失业,但银行家已经看到一个丰收的年份了。美国这个标本又来教育我们了。
夏天刚开始时,美国银行业高管们卖力地说服政府:要确保经济复苏,确保收回救助金融体系的大笔公共资金,必须使银行业务迅速恢复正常。欲令银行业先行复苏,对优秀人才的物质激励必不可少。现在看来,银行业员工薪酬不是少不少的问题,是高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根据《华尔街日报》对2009年上半年提交给监管机构的证券文件及全年估计收入的一份分析报告,美国23家顶级投行、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公司、股票和大宗商品交易所的员工预计可获得比2007年还要高的薪酬。较之2008年,这些上市公司的总薪酬和福利更有望大幅增加20%。
就在银行业高管游说华盛顿时,认为自己成功走出危机的银行已经在高薪招兵买马了。当时,摩根斯坦利将第一季度净收入的68%用于员工薪酬,这一比例高于以往。三个月后的今天,美国主要银行和证券公司准备支付员工约1400亿美元的全年薪酬,这一在监管部门严格审查下的薪资水平是创纪录的。2007年股市见顶时,这些公司也不过支付了1300亿美元的薪酬和福利(去年则减少至1170亿美元)。
当然,这一预测或有变化。因为金融企业习惯在年初拨备更多的资金用于发放薪酬,之后待业绩更确定时,再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最终薪酬水平。另外一个不确定因素是全球政治压力和公众舆论不利于金融企业继续发放高薪。尤其在欧洲,包括法国总统萨科奇、德国总理默克尔以及英国首相布朗在内的领导人呼吁全球联手解决银行高管薪酬过高的问题。
当初,美国政府首次按照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向银行注资的时候,对接受救助的银行并无薪酬方面的强力约束。如今,当这些企业返还了金融危机最深重时获得的纳税人资金后,理所当然觉得自己可以合情合理地为所需人才支付高薪。然而想一想,如果没有政府出具债券担保,央行注入流动性等措施,眼下银行业务回升绝无可能。这一切帮助仅仅是偿还了直接注资就能清算了结的么?
那么,新增税种、限制奖金就能解决银行业高薪高福利的问题?也不能。高额奖金是结果,不是原因。真正导致市场失败,政府焦头,纳税人出血的是银行大到不能垮的肥胖症。在现有的银行体系中,规模过大而不容倒闭的银行必然成为政府隐性担保的对象。犯再大错也不妨,还是不倒翁。相反,那些大银行一手制造的危机又给自己创造了逆势壮大的绝佳机会。当然,这还得靠政府帮忙。
利用竞争对手失败,借力政府的危机处理手段,华尔街公司迅速恢复到危机前的收入水平。尽管失业率接近10%,但随着各种救助计划发挥效果,活下来的金融企业获得了意外提振。《华尔街日报》预计这些企业的总收入将触及4370亿美元,超过2007年3450亿美元的高点。原因之一正是分别收购了美林、贝尔斯登的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收入大增。
救活了银行,政府又陷入困难境地。光盯着高管薪酬,固然能平息一部分民怨,却没有改变大型金融企业不能自负其责的幼稚病。所以,银行家照样拿高薪,银行照样胆大妄为。何足怪哉?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电邮:chenxuchenxu@msn.cn,本专栏每周一至周五刊出。)
业绩现拐点 银行全年盈利有望增长10%
账户有变动短信通知 银行小服务保障大利益
银行有望重夺话语权
“行长当公关,银行也弱势”
银行“中考”成绩单有忧更有喜
“以量补价”整体告败 银行如何保卫业绩
银行打“擦边球” 亏了谁买单?
银行净利整体下滑 利好预期或面临重估
银行:息差催化业绩提升 中期关注融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