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7 14:24:00 作者: 丁宁 来源: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数据显示,目前已有220只新基金落地,超过去年212只新基金的全年水平,再度创下历史新高。这已是基金业连续第五年,年成立新基金数量实现正增长;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基金募集总额也大为攀升,不仅远超前两年水平,随着年底剩余新基金的先后成立,总规模更是有望超过2007年的历史纪录。⊙记者 丁宁 ○编辑 于勇
“年线”五连阳规模同攀升
基金发行升温的趋势在今年得以延续。数据显示,年内已成立新基金211只,加上已募集完成、即将成立的9只基金,目前已有220只产品落地,超过去年212只新基金的全年水平,再度创下历史新高。
这已是基金业连续第五年,年成立新基金数量实现正增长。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行业在成立新基金的数量再上一层楼的同时,募集总额也大为攀升,不仅远超前两年水平,随着年底剩余新基金的先后成立,总规模更是有望超过2007年的历史纪录。
“年线”五连阳
历史纪录再度被刷新!财汇数据统计显示,截至11月26日,今年以来已累计成立新基金211只,加上已募集完成但还未成立的9只“准基金”,目前已落地的产品共220只,超过去年212只新基金的全年水平,再创历史新高。
统计显示,2007年开始,年度新基金成立数目就不断攀升,2007、08年分别“诞基”60只、99只,09年突破百只大关,成立新基金120只;多通道审批制度放开之后,新基金成立速度明显加快,2010年、2011年分别成立新基金147只和212只。
截至目前,年内已有211只新基金成立,9只已完成募集尚未成立,当下正在发行的产品共有25只,此后还有若干基金陆续待发。业内人士预计,全年成立的新基金总数有望超过250只,从而实现年度成立新基金数目连续五年正增长。
规模同攀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行业在成立新基金的数量再上一层楼的同时,募集总额也大为跃升,不仅远超前两年水平,随着年底剩余新基金的先后成立,总规模更是有望超过2007年的历史纪录,从而实现新基金募集规模与成立数量双攀升。
尽管成立数量持续增长,但从2009年到2011年的数据看,年度新基金的成立总规模则成逐年递减的态势。统计显示,上述三年新基金的规模分别为3579.22亿份、2992.93亿份和2401.99亿份。分析人士表示,赚钱效应的低迷使得投资者入场情绪难以提升,尽管近几年基金发行势头不减,但市场人气整体低迷,新基金首募规模难有起色。
不过,今年在一些创新产品的助推下,年内首募规模出现爆发式增长。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年内新基金首募规模已至4123.18亿份,远超近两年的募集水平。不仅扭转了自2009年以来的下降趋势,而且随着后续新基金的相继落地,规模有望超过2007年4274.40亿份的历史纪录。
固定收益品种受欢迎
今年新基金发行势头给力,低风险产品居功至伟。在股市表现乏善可陈的背景下,投资者“以稳为主”的情绪升温,以短期理财债基为代表的固定收益品种成为年内发行市场的“宠儿”。
统计显示,在年内已成立的新基金中,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的市场占比之和高达62.04%。在近十年的基金发行历程中,固定收益产品发行规模市场占比超过一半的仅有2008年和今年两次,2008年这一数据为57.41%。
“今年发行流行"唯稳"。”北京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开玩笑道:“一方面债市上半年行情不错,几个产品收益率不错,相比权益类基金业绩较为理想;另一方面"借创新的光",在宣传方面更多为投资者所认知,因此低风险产品今年人气很高。”
重量更要重质
尽管从数字上看,基金的扩容势头依然生猛,但分析人士也提醒,数字背后的发展质量是行业在急于寻找突围方向的浮躁时期较容易忽视、也是更应该关注的方面。
“首先,从新增规模的利润贡献度来说,短期理财债基的尾随佣金比例高企,高者甚至可以达到七八成,”南方某家基金公司固定收益投资总监表示:“即便不考虑巨大的赎回压力,低比例管理费和高比例佣金的双重压力下,相关产品需要运营多久才能扭亏为盈?”
而从更泛的角度看新基金整体,在争相发行、渠道拥堵的情况下,不少基金的募集情况堪忧,为了“保成立”不惜付出高昂的渠道激励,而打开申赎后资金撤退,注水基金“原形毕露”,这不仅有碍基金投资操作,更是对留守的普通投资者利益的损害。
“靠首发扩容的传统发展路径已日益难行,有机的增长还是需要结合投资者需求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业绩。”沪上某基金公司市场总监告诉记者,该公司并未参与今年的发行大战,“规模的增长应该是有机的,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