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财 > 基金 > 热点评论
本站搜索:

市场低迷销售清淡 基金无奈放缓发行速度

2012-08-10 13:14:00     作者: 李玲    来源: 深圳商报  

关键词: 基金发行 基金公司 基金销售 基金获 基金募集
[提要] 今年上半年新成立的基金达105只,新基金平均募集规模为16.55亿元,创下自2008年以来新低。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基金募集愈加艰难的时刻,部分基金公司开始选择撤回已申报产品,转而申报目前热销品种。

  7月份新基金成立数量仅为18只,环比大幅下降60%

  今年上半年新成立的基金达105只,新基金平均募集规模为16.55亿元,创下自2008年以来新低。其中,约半数基金首募规模少于10亿元,最小基金募集不到3亿元。

  证监会公开信息显示,今年以来已有近10只产品撤回了申请,撤回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另一方面,面对目前清淡的行情,部分基金公司开始选择延迟发行时间,有的甚至拖到批文到期的最后几天。

  市场持续低迷,新基金发行也陷入冰点。数据显示,7月份新基金成立数量仅为18只,环比大幅下降60%。有意思的是,在持续低迷的市场环境下,部分基金公司主动推延了基金发行日期,“拖字诀”成为弱市中基金销售的无奈之举。

  日前,某基金公司一只偏股型产品发行,该发行日期离产品批文到期仅有几天时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期有多家基金公司选择延迟发行或撤已上报产品。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或许代表此前快速扩容的基金业,产品发行速度将放缓。

  部分基金撤回申报

  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新成立的基金达105只,新基金平均募集规模为16.55亿元,创下自2008年以来新低。其中,约半数基金首募规模少于10亿元,最小基金募集不到3亿元。在低于5亿首募规模的基金当中,主要为指数基金、QDII基金和主动型股票基金,最迷你基金首募仅2.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基金募集愈加艰难的时刻,部分基金公司开始选择撤回已申报产品,转而申报目前热销品种。证监会公开信息显示,今年以来已有近10只产品撤回了申请,撤回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而申请撤回的主要原因,则集中在调整产品方案、公司主动撤回。

  一位小型基金公司高管表示,他刚刚要求公司相关部门撤回已经上报的3只产品。他认为,目前基金发行同质化严重,如果仍然选择发行传统产品,小基金公司的发展之路只能越走越窄。如果另辟蹊径发行创新产品,则可能走出一条新路来。

  产品获批后暂缓发行

  根据规定,新基金在获得证监会批文后需在规定时间内发行。面对目前清淡的行情,部分基金公司开始选择延迟发行时间,有的甚至拖到批文到期的最后几天。

  公开消息显示,某小型公司近期发行的股票型产品,发行距离批文到期仅剩几天时间。华南某大型基金公司申报的一只QDII型基金,也选择在批文到期前最后一刻发行。

  一位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行情中发行传统的股票型产品,首募规模不会太大。去掉给银行的尾随、公告、发行等费用,一年的管理费甚至还不够基金经理的工资。因此,公司选择暂缓发行新产品,等待市场有好转的趋势时再发行。

  证监会基金募集申请核准进度公示表中显示,目前待审批的基金有138只。31只上报于6月,46只在7月上报。而8月已经过去两个工作周,但只有3家基金公司上报了新产品,类型均为债券型基金。

  基金发行速度将放缓?

  除了基金公司自行放缓速度外,银行渠道拥挤也是一些基金获批后迟迟不发的原因之一。有消息称,不少银行已在考虑明年将控制托管基金数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银行并没有下达这方面通知,但四大行的发行渠道目前十分拥挤,托管数量可能收紧。

  某银行个金部负责人表示,目前尚未接到此方面信息,但他认为这是必然趋势。他表示,银行每年对基金销售都有考核指标,但今年发行基金数量实在太多,即使是有良好客户资源的大行,也做不到每一只基金发行时都能尽如人意。如果市场依旧如此,那么放缓基金发行速度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基金分析人士则表示,目前多数基金公司仍处于抢发产品的阶段,如果发行放缓可能是少部分基金公司先行尝试。他认为,目前基金仍然在扎堆发行同质化产品,例如目前上报的产品多为短期理财、债券型发起式基金,此前的热卖行情很难复制。基金公司应该放慢发行脚步,研究推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

张元亮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