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山东财经
本站搜索:

山东县域金融“全面开花”助推实体经济

2012-09-20 09:13:00     作者: 王 爽    来源: 大众网--大众日报  

关键词: 实体经济 全省 三农 县域企业 我省
[提要] 山东91个县(市)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的六成左右,在全省经济中举足轻重,但县域金融业却一直存在发展滞后的问题,除了整体规模不大、发展水平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外,全省县域存贷款、直接融资、保费收入等均仅占全省1/3左右,与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很不相称。

  这是一道摆在现实面前的课题。山东91个县(市)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的六成左右,在全省经济中举足轻重,但县域金融业却一直存在发展滞后的问题,除了整体规模不大、发展水平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外,全省县域存贷款、直接融资、保费收入等均仅占全省1/3左右,与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很不相称。

  为进一步促进我省县域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县域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省政府今年出台《关于促进全省县域金融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意见》,不但把县域金融列为全省金融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而且作为“点面连接”战略(点:即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和青岛财富管理中心建设;面:即加快县域金融发展)中的“面”,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与快速发展。由此,一场可喜的变化正在我省县域金融层面悄然发生。

  县域金融体系日趋完善

  眼下,农行山东省分行正加紧在我省县域乡镇部署360多个新增网点。一向以城市为据点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触角也不断向县域延伸,去年以来已在我省新设立县级支行19家。

  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我省县域银行业营业网点已达到7557个。其中,农信社营业网点在全省所有乡镇实现了100%覆盖,城商行县域覆盖面达到84%,有11个市实现了县域全覆盖。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面向县域经济的新型金融机构。截至2012年6月末,全省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数量分别达到56家、287家,融资性担保公司达到519家;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    融资性担保公司县域覆盖率分别达到46%、87%和90%,全省县域初步构建起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功能互补发展、分工协作有效的金融组织体系。

  金融资源向县域聚集

  得益于县域金融的蓬勃发展,我省资金流向一改以往向大项目、大企业一边倒的趋势,开始向县域企业与涉农贷款聚集。2011年,全省县域人民币贷款增加1725.4亿元,增长17.8%,高于全省人民币贷款增幅3.1个百分点。

  综合运用上市融资、企业债券、融资租赁、集合票据、市政建设债券等多种融资手段,拓宽县域经济融资渠道。截至2011年末,注册地在县域的上市公司达到92家,占全省上市公司总数的41%。县域企业上市中的“邹平现象”、“沂源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邹平县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推动、优化环境、强化服务”的工作思路,持之以恒地抓好上市工作,截至2011年末,全县共有魏桥纺织、西王糖业等9家上市公司,累计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185亿元,上市公司个数、融资额均居全省县域第一位。

  充分运用保险手段,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保险业在县域发展中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日益突出。县域保费收入占全省保费收入总额的比重提高到40%。

  创新试点凝聚内生动力

  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倚重于县域经济的山东,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尝试:在即墨市、滕州市、广饶县、寿光市、诸城市、沂水县、禹城市和邹平县8个县(市),开展县域金融创新发展试点。目前已增加至10个。

  时间回溯至2011年夏天。在省政府召开全省县域金融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座谈会后,省金融办、“一行三局”等部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县域金融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的意见》。据了解,10个试点县(市)分别在县级金融服务体系配套建设、民间融资健康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组织体系、金融支持“三农”、金融业参与社会管理、基层金融工作体制机制和县域融资手段等方面开展创新,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县级金融创新发展的思路和途径,进而引导和带动全省县域金融改革创新。

  同时,步伐不断加快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让农村信用社系统的经管管理水平和整体实力有了显著提高,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用更加突出。截至2011年末,全省农村信用社系统资产总额达到10210亿元,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银行化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已改制设立农村商业银行20家。

  此外,银行业机构在县域地区广泛运用知识产权、股权、仓单、应收账款、动产、海域海岛使用权等抵(质)押物创新业务,也对满足县域“三农”和中小企业金融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元亮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