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06 11:16:00 作者: 来源: 证券时报网
国家发改委网站昨日发布了25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规划获批的公告。其中,太原、兰州、广州、沈阳、厦门和常州6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获批,而哈尔滨、上海等城市的近期建设规划调整方案也获得通过。这些规划近期投资总规模将超过7000亿。
根据这些规划,近期建设项目的资本金通常占总投资30%到50%不等,均由各自当地财政资金解决,资本金以外的资金采用国内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解决。
据测算,除内蒙古城际铁路网规划及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未列明项目投资额之外,剩余23个项目规划直接投资总规模超过7000亿元。上述项目加上配套投资等的总投资达8426.7亿元,约为中国南车及中国北车去年营业收入总和的4.95倍。而在可统计的24个项目中,轨道线路总里程为3145.22公里,平均每公里投资额为2.68亿元,平均每年投资额为168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5个项目绝大多数为新增项目,意味着前述3145.22公里的里程大多为新增里程。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项目的获批符合当前稳增长的政策基调,通过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项目,有利于缓解当前疲弱的经济走势。
相关研究认为,与铁路、城市轨道配套的电气化、自动化等上下游企业均会因此受益,如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中铁二局、鼎汉技术、达实智能、方大集团、众合机电、隧道股份等。
城轨建设再掀高潮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如此密集获批历史罕见,预示着轨交建设将再掀高潮。
据上证报报道,除上述项目外,昨日国家发改委的批文还涉及,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及支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杭州地铁一号线特许经营项目、成都1号线南延线工程及海洋公园站可行性研究报告、青岛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圳轨道交通7号线和11号线可行性研究报告、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天津地铁5、6号线调整及6号线延伸线工程、西安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长春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以及干塘至武威南铁路增建二线项目,等等。
根据国务院7月份正式印发的《“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多项运输指标年均增长率控制在7.5%以下,这也意味着交通基建仍处于较快增长通道之中。
为适应城市群发展需要,规划提出,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骨干,建设城际快速网络。具体包括,建设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城际交通网络,并推进重点开发区域城市群的城际干线建设,构建都市交通圈。
有力带动投资
“全国有28个城市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或在建。其中,12个城市已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司长黄民此前曾透露,预计到“十二五”末,28个城市将拥有3000公里运营线路。
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相关专家介绍,到2015年,全国城市规划交通总投资将达1.2万亿元。到2020年,将有40个城市建设地铁,总规划里程达7000公里,是目前总里程的4.3倍。
“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不仅可以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还会促进我国城际列车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先进技术装备产业发展。”上述专家称。
值得一提的是,在轨道交通衔枚疾进的同时,城际铁路建设也已明确由地方政府主导,融资主体随之变为地方政府,融资渠道较铁道部而言,更灵活,渠道更多,也更有针对性。
“融资主体的变化,会使地方政府有更多主动权,有助于推动城际铁路建设加速发展。”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运输经济与技术研究室主任李连成称。
另据北京商报报道,事实上,投资的加速不仅体现在轨道交通项目密集上马,7月,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了76个清洁机制项目;8月,多个大型机场项目和水电项目获批。而在稳增长的压力下,地方政府也不甘“寂寞”,各省市地方版产业规划密集出台,据不完全统计,7月以来已公布的地方投资计划涉及金额约7万亿元。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副主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清杰表示,面对经济增速连续6个季度下滑、外需无望、消费短期内难以提振的局面,各级政府又一次期望以投资来稳增长,但事实上,中国对投资已过度依赖,再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来拉动经济,短期内可能换得好看的经济数据,但长期来看,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产生负面影响,应警惕出现新一轮的投资泡沫。“2008年的4万亿投资计划就出现由于大量资金投入导致产能过剩,目前钢铁、水泥、光伏等行业的产能过剩与当时政府的盲目投资不无关系。”
不过,与往年相比,今年政府投资在方向上更加审慎,从目前国家发改委审批的项目来看,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水力、环保等方面,且多数是由地方政府出资。昨日公布的24个轨道交通项目,大部分投资来源是地方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
平安证券交运行业研究员凌军表示,轨道交通项目投资期较短,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明显,而且不存在技术壁垒,地方政府投资的积极性较高。在周清杰看来,轨道交通建设的加速将带动基建原材料、设备设施、车辆购置等行业的发展,建成后对居民出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帮助,但在如此大规模的投资背景下,要警惕施工过程中出现资金滥用和“大跃进”现象。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