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03 15:07:00 作者: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新“好”壳品
2001年上市伊始,*ST金泰(当时公司尚未被特别处理,为保持一致统称*ST金泰)呈现出一个“好”壳的模样。
该年年报显示,*ST金泰年末总股本仅1.41亿股,其中,已上市流通股份6784万股;年末资产负债率52.23%,且货币资金也颇为充裕,为4428万元;尽管与过去两年相比,盈利有所下降,但2001年度净利润仍然达到1179万元,净资产收益率为6.04%。
不过,如果细心阅读,*ST金泰2001年年报中的几处个别披露,倒是令人起疑。
首先,是上市目的方面。*ST金泰介绍说,其股票于2001年7月2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挂牌交易,本次上市流通的股票为历史遗留问题的社会个人股3391.75万股。
其次,是公司董事张家福对提名新一届董事会成员议案表示反对。该董事反对声音的背后,是否暗示着公司内部存在问题?
第三,是一年内笔数众多、时间接近的小额担保借款聚沙成塔般形成的巨额短期借款。2001年末,*ST金泰短期借款共计33笔,合计9221万元。其中,单笔超过500万元的仅5笔,其余多则200-300万元,少则10万元或15万元。同时,这些借款日期相近,甚至有同一天借两笔贷款的情况。
最后,是担保事项披露有“度”。2001年9月10日,*ST金泰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与山东玉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对等担保的议案”。而在年报“重大承诺事项及其他或有事项”中,仅披露截止2002年4月24日山东玉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ST金泰提供担保4266万元,却未述及*ST金泰所提供的“对等担保”情况。
当然,目前分析上述几处2001年报的披露,“马后炮”味道浓郁。因为,如果凭这些蛛丝马迹而视此“好”壳无动于衷,那么,不是患有怀疑强迫症,便是公司分析极尽细微者。但是,这两者在中国资本市场似乎都很罕见。
自然,如此“好”壳的素质吸引了新恒基掌门人黄俊钦。在上市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新恒基便将*ST金泰揽入怀中。据*ST金泰2001年年报介绍,公司第一大股东将其持有的全部股份3814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26.99%)质押给北京新恒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用于双方签订的出售资产协议在资产过户前的担保(当时年报中特别注明,该资产与*ST金泰无关),质押期限为2001年12月24日至2002年7月30日。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